公共卫生服务|医养如何结合


图片



医养


结合

图片
图片


图片

从国家卫健委获悉,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医养结合服务,目前全国医养结合机构达6000多家,床位160多万张,医养结合服务质量明显提升,老年健康支撑体系逐步完善。

据统计,我国75%以上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另外还有4000万左右失能、半失能老人,老年人长寿不健康的问题凸显。为方便老年人看病就医,目前全国已有2600多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500多家医院设有安宁疗护科。医疗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建立签约合作关系达7.2万对,超过90%的养老机构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近七成65岁及以上老人已接受健康管理。

图片

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司长 王海东:医养结合基本上解决了在养老机构不能就医,在医疗机构不能养老,医疗卫生服务不能延伸到居家和社区这个问题。我们今后要在社区层面增加服务供给,我们要开展一项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工程。在医疗资源丰富的地区,推动一些二级及以下的医疗机构,转型开展康复服务、护理服务和医养结合服务。

图片
图片

医养结合:“结合什么”与“如何结合”


医养结合

图片

我国目前的养老现状

一是“四二一”家庭结构比较普遍,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式微;

二是我国养老机构数量严重不足,床位配比较低;

三是现有养老机构不能与医疗机构有机对接,无法实现资源共享。

当前,我国的养老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老年人的医疗健康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改变当前“医养分离”养老现状的“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应运而生。

但是,医养结合的发展仍面临相关政策支持不足、制度供给缺位、资金投入有限、社会参与度低、服务保障机制不健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供给总量盲目扩张、服务主体定位偏误、供给层次分化严重等问题,无法满足广大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因此,需要通过“医养结合”真正让医疗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无缝对接。本次围绕医养结合“结合什么”与“如何结合”,从医养结合的组织架构、生活模式、服务方法、服务力量、经费保障、支持模式和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工作思路,以期推进医养结合工作深入发展。

图片

01

生活模式:养病与养生的结合



“医养结合”区别于传统的生活照料养老服务,在生活模式方面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养病和养生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养”是“医”的基础,“三分治,七分养”,预防胜于治疗。如果养生这个层面做得好,就能够减轻许多养病层面的压力。因此,对于中低龄、健康状况较好、日常生活能够自理的老年人,在医养结合中,要侧重养生,以生活照料为主,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而对于高龄、健康状况较差、失能或部分失能、 失智、绝症晚期的老年人,在医养结合中,要侧重养病,其健康需求主要为医疗救治、慢性病管理、专业护理、康复训练、临终关怀等。这种养病和养生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能够满足未来高龄、失能、 空巢、患病等老人从自理到刚需全阶段、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需求。对此,相关部门应开展老年人能力和需求评估,包括老年人生活能力评估、老年人健康护理评 估、老年病风险评估、老年人健康医学评估等,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老年人健康和护理服务的分级标准,确定相应的养病或养生服务内容。

02

服务方法:医护和陪护的结合



医养结合在服务方法方面是将医护和陪护结合。医护是采用各种措施治疗疾病,陪护则能缓解医护工作的压力,是医护工作的补充,能给老年人带来关爱,使其得到精神与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在养老服务中,需要把医护和陪护贯穿于养老的整个过程。在传统养老服务中,如果老年人住在医疗机构,则存在陪护人员数量有限且费用高的问题;如果老年人住在家里或者养老机构里,又得不到专业的医护服务,而医养结合解决了老年人医护和陪护的难题。陪护人员主要负责老年患者的生活护理、饮食照顾、交谈聊天等,并可根据患者和家属的需要提供定时服务。当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陪护人员可及时发现并告知医护人员。对于老年人来说,陪护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专职陪护人员要同时履行老人陪护、病人陪护和情感陪护的工 作职责,必须要拥有专业知识,经过系统化的培训。职业院校可以开设相应专业,培养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03

环境条件:住院和住家的结合



住家老人享受的服务内容以家政服务为主,以康复护理、医疗保健、心理咨询等服务内容为辅, 住家养老模式未能针对老人生活自理能力提供有区别的医疗服务。

住院的优势在于有专业的医疗 和照护人员,设施比较齐全。但是,住院床位紧张,服务的价格比较昂贵,且住院容易造成老人情感缺失等问题。因此,单一的住院和住家不能满足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而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在环境条件方面是住院与住家的结合,能够满足老人的多层次养老需求。

04

服务力量:

专业团队与老年人互助团队的结合



医养结合不仅要做到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硬结合”,还要做到医养结合专业团队与老年人互助团队之间的“软结合”。

专业团队是医养结合机构的主要服务力量。医养结合机构需要一支包括临床医生、康复医生、 心理医生、护士、护理员在内的专业团队,但是目前专业人才队伍存在较大缺口。

对此

一是要加强专业人员的资质管理,建立职称评定体系,健全专业人员职业发展体系;

二是通过继续教育等方式, 加大对人员的规范化培训,鼓励志愿服务;

三是完善薪酬、职称评定等激励机制,提高养老机构服务 人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

四是发展老年人互助养老,使老年人成为专业服务团队的重要补充力量。

发展老年人互助养老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因为老年人力资源储量丰富,让老年人参与到老年服务中去,能够释放出巨大的老年人口红利;

二是通过互助,可以提供目前稀缺的精神慰藉等服务 项目;

三是互助养老模式不仅节约成本,也符合中国文化传统,是解决养老问题的方法之一。

05

经费保障:医保与低保的结合



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需要经费保障,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医疗保险报销制度,积极推广长期护理保险,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风险分担作用,同时建立低保衔接制度 。

目前,医养结合机构的经费保障体系构建存在一些困难:

一是政府虽营造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但缺乏政策支持和合理的资金支持体系,如:对于基本医疗保险在养老服务中的偿付项目和保障范围没有明确细致的规定,长期护理保险、商业保险、低保在养老服务中的作用也缺乏相关制度安排;

二是筹资渠道单一,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三是医养结合机构建设成本高,财政补贴和配套资金不到位;

四是医养结合支付体系不完善,部分提供服务的养老机构未被纳入医保定点范围,以及未能根据服务内容、服务层次制定完善的费用结算制度和有效的支付方式。

06

支持模式:公立与民营的结合



构建医养结合模式,单靠公立机构是不够的,必须将公立和民营结合起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 医养结合领域。公立和民营的结合方式包括公办民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公私合营四种 方式。公立机构和民营机构结合起来,共同支持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能减轻政府负担、优化养老资源配置、满足更多老年人的医养结合服务需求、实现多方共赢。

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虽然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办医养结合机构,但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使得众多社会资本不敢贸然涉入医养结合领域;

二是尽管养老市场有巨大的需求潜力和发展空间,但缺乏统一的准入标准,政府 也缺乏引导和规范,开办起来有很多现实困难;

三是医养结合机构涉及卫健、民政、人社、医保等多部门,但各部门工作相对独立,影响医养结合政策的实施。

07

管理机制: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

和社会组织的结合



目前,医养结合行业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相关部门存在行业壁垒、职责交叉等问题,致使医疗和养老资源相互阻隔,医养结合工作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对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医养结 合管理机制。

首先,加强理念支持,营造社会支持环境

从服务对象、内容、方式入手,加大健康政策和理念 的宣传和推广,培养全社会“健康老龄化”的思想共识。

其次,完善政策设计,健全制度供给。

一是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养老服务立法进程,为有效 约束市场主体行为提供法律支持;

二是厘清各部门在医养结合服务供给中的管理范畴和职责,政府 应打破各主体分散供给的局面,实现政府、民间力量、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有效互动和整体协同。

再次,拓宽资金链条,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

一方面,明确划分各级政府财政责任,建立完善的资金投入机制;

另一方面,引入民间资本、信用贷款、市场金融等手段拓宽投资渠道。

此外,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是一种专业化的特殊服务,开展多层次的养老护理教育和专业化培训势在必行

图片


文章分类: 社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