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科|中医疗法治疗术后尿潴留的疗效观察


术后尿潴留(Postoperative urinary retention, POUR)是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影响了手术后 5%-70%的患者[1]。一般为术后8h内无法排尿而使膀胱内尿量>600mL或排空膀胱困难致残余尿量>100 mL,同时伴有小腹胀满等不适,即可诊断为术后尿潴留[2]。与术后尿潴留密切相关的是尿路感染 [3]、膀胱过度延伸、逼尿肌损伤以及住院时间的延长等不良反应的发生。这些相关不良反应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以及经济负担。术后尿潴留如果出现,首先选用无创伤的诱导排尿法,如诱导排尿没有效果则需再次留置尿管排尿。但在临床上诱导排尿法耗时较长且成功率不高,有研究表明,使用诱导排尿后仍然有 10%-44%的病人需要再次行导尿术[4],二次留置导尿给患者带来疼痛、尿道损伤、出血、尿路感染、影响功能锻炼等问题,这与快速康复理念时背道而驰,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康复进程。因此,很有必要对术后尿潴留风险全面评估,针对性地进行预防性临床处理和护理措施,以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和降低尿路感染等潜在并发症的发生率[5]。

中医认为术后尿潴留属于“癃闭”之“闭”,病机在于膀胱气化不利、开合失司,由于生产或手术过程中肾气大亏不能温化水液、经脉受损而瘀滞,从而引起膀胱气机受阻,是本虚标实之症。其病位主要在肾与膀胱,且与肺、脾、肝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报道中医特别是针灸治疗中风后尿潴留文献逐渐增多,且方法多种多样、疗效显著。其中,多项研究表明针刺治疗尤其是“俞募配穴法”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独特的优势。“俞募配穴法”以“脏腑腹背,气相通应”作为理论基础,把古代文献中常用的俞穴、募穴与临床相结合,可改善尿潴留临床症状[6],减少膀胱残余尿量[7],充分体现了经络的整体观点和调节脏腑阴阳的作用。

在针刺的基础上辅以艾灸产生温热效应,更能强化温阳化气行水之功,增强膀胱逼尿肌的收缩能力,故能较快恢复膀胱气化功能,达到排尿通畅的目的[8],对尿潴留有较理想的疗效[9]。


临床疗效个案评估:

患者郝某,中年女性,2022-7-24于当地医院行“经腹广泛子宫全切+双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持续导尿,多次尝试拔除尿管后,患者无法自主排尿,均再次复插尿管。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2022-9-7日收入我院针灸推拿科,反复研判患者病情,考虑患者病灶累及范围较广泛,术中宫颈韧带神经纤维易受损。以患者整体为中心,辨证施治,确定了使用“俞募配穴法”治疗的方案。

同时对患者予以脐灸治疗,脐灸可以温通下元,行气利水,脐灸治疗后患者自述下腹部有明显的温热感,小腹胀痛有明显的改善。为恢复患者膀胱收缩力对患者进行中频理疗治疗。患者自2022-9-7日入院进行系统中医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2022-9-26日上午拔除尿管自主排尿400ml,下午B超示:膀胱内余尿4ml;2022-9-27残余尿B超示膀胱内残余尿6.8ml,2022-9-29示膀胱内未见明显残余尿。巩固治疗后2022-9-30日出院。

图片

图片

(此照片拍摄已获患者许可)


近年来,中医针灸治疗术后尿潴留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显著改善其临床体征,缩短留置尿管时间,极大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保障了患者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Baldini G , Bagry H , Aprikian A , et al. Postoperative Urinary Retention[J]. Anesthesiology, 2009,

110(5):1139-1157.   

[2]马丽娟.术后尿潴留的预防措施 [ 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 2006( 9): 8.

[3]   Martinez O V , Civetta J M , Anderson K , et al. Bacteriuria in the catheterized surgical intensive

care patient[J]. Critical Care Medicine, 1986, 14(3):188-191.   [4]潘琼,陆宏.肛肠病术后尿潴留的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上旬版,2012, 026(008):2022-2023.

[5]徐敏雅. 腰椎术后尿潴留的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研究[D].东南大学,2020.DOI:10.27014/d.cnki.gdnau.2020.001795.

[6]李丹丹,张鹏,叶海敏,等.俞募配穴法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尿潴留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 2011, 30(3): 167~169.

[7]刘智斌,   牛晓梅,   王渊等.   针刺“新膀胱俞”穴治疗脑卒中后尿潴留疗效观察[J].   西部中医药, 2013, 26(1): 100~101.

[9]赵伟娜.针灸治疗妇产科尿潴留54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5,27(04):529-530.DOI:10.16448/j.cjtcm.2015.0201.


文章分类: 健康知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