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肝炎日|让肝炎防治服务更加贴近你我


图片


世界肝炎日:为实现2030年消除肝炎奋斗前行。
2022年7月28日是第12个世界肝炎日,今年世界卫生组织的宣传主题是“让肝炎防治服务更加贴近你我”。由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主办,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提供学术支持,举办了大型公益宣传活动,旨在提高我国全民认识肝炎的水平。我院作为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和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单位,秉承立足社区、辐射大众的服务理念,面向广大群众科普肝炎相关知识,认识肝炎科学防治的重要性,了解肝炎的治疗方案,引导患者及时就医,早日康复!

图片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丁、戊型。其中甲、戊型主要引起急性肝炎,而乙、丙、丁型既可引起急性肝炎,也可引起慢性肝炎。临床上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肝炎病毒在人体的肝脏内进行复制繁殖,导致肝脏细胞炎症、坏死,如果不及时治疗,慢性乙肝、丙肝容易出现肝纤维化,久而久之导致肝硬化的发生,甚至发展为肝癌,最终死亡。

图片

传播途径:

图片

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食用了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都可被感染甲型肝炎。
在污水及粪便处理设备不良的地区,饮用水容易被病毒污染,此外,经由被污染者处理食物皆有传染的危险。海产类食物也常是感染来源,尤其是贝类、虾、蟹等海鲜容易受到病毒污染。   
甲肝病毒即使经由快炒、火锅、蒸等人们较为喜欢的烹调方法,也可能无法彻底将其杀死,这些都使甲肝病毒有机可乘,使其危害我们的健康。
如何预防:

图片

(1)接种甲肝疫苗   
目前,市场上的甲肝疫苗主要有甲肝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两大类。灭活疫苗具有更好的稳定性,而甲肝减毒活疫苗的价格相对便宜。
(2)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贯彻《食品卫生法》,建立健全符合卫生标准的供水设施、排污系统和饮食卫生制度;饮水必须煮沸;饭前便后要洗手;食物须清洗干净并彻底煮熟,尤其是海鲜类;不要购买来路不明或路边摊点的食物。

图片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而造成的一种肝脏损伤的传染病,可引起急性或慢性肝病。进展为慢性病程的患者,可发生肝硬化和肝癌。是全球重大卫生问题之一。
传播途径:

图片

乙肝病毒通过破损的皮肤、粘膜进入人体血液,造成感染,主要传播方式有:
母婴传播                           
携带乙肝病毒的母亲可将病毒传染给胎儿和新生儿。         
性传播
通过进行无保护的性行为发生感染。尤其在未接种疫苗的男性同性恋和多个性伴侣的异性恋者、性工作人群中。
血液传播
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血液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甚至不消毒而重复使用的被乙肝病毒污染的注射器、针头、牙钻、纹身针等器具。
其他传播途径    
乙肝也可通过皮肤或粘膜接触受感染的血液、体液,以及唾液、月经、阴道和精液传播。在医疗机构或注射毒品的人群中,针头和注射器的重复使用也会导致病毒的传播。此外,内科、外科、牙科的治疗过程中,纹身、剃须刀和类似物品使用的过程中与受感染的血液接触也可感染乙肝。   
围生期感染HBV的新生儿,90%以上发展为慢性感染。成人感染HBV后,发展为慢性肝炎的概率低于5%。

乙肝的预防:

图片

乙肝疫苗分为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0μg、20μg、60μg)和重组CHO乙肝疫苗(10μg、20μg)。   
疫苗接种对象重点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全程需要接种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进行,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个月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
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要求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越早越好。   
成人建议接种20μg酵母或20μgCHO乙型肝炎疫苗。
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如60μg)和针次。   
对于HBVDNA大于2×105IU/ml的妊娠妇女,可在妊娠24-28周后口服抗病毒药物进一步阻断母婴传播。

阻断传播途径:

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避免使用消毒不彻底的工具纹身、纹眉、穿耳洞、针灸、修脚等;避免和他人共用容易被血液亏染的卫生用品,如牙刷、须刀等;
遵守性道德,正确使用安全套;拒绝毒品,不共用针具静脉注射毒品。

临床表现:
大多数患者没有任何症状,有些患者可出现皮肤和眼睛发黄(黄疸)、黑尿、乏力、恶心、呕吐和腹部疼痛等症状,并持续数周。

治疗:

图片

急性乙肝患者一般无需治疗,患者应适当休息、保证营养平衡,必要时补充液体(如呕吐和腹泻造成体液丢失)。   
慢性乙肝患者须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不仅能减缓肝硬化的进展,还能降低肝癌的发病率,改善长期生活质量。   
建议使用口服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需监测肾功能),因为其是抑制HBV的最有效药物。与其他药物相比,它们很少引起耐药性,服用方便(每天1粒),副作用少,因此易于监测。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这种治疗不能治愈HBV感染,只能抑制病毒的复制。因此,大多数乙肝患者必须长期甚至终生服用药物。   
聚乙二醇干扰素具有相对较高e抗原血清学转换和表面抗原消失的发生率,也是一线用药,有助于获得临床治愈。   
HBV感染的长期并发症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最常见。肝细胞癌变进展迅速,且由于晚期病例治疗方法有限,其愈后结果一般较差。肝硬化患者可选择肝移植,但其成功率不一。

图片


丙型肝炎是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一种肝脏疾病,可引起急性和慢性肝炎,严重程度不等,可轻度病变持续数周,也可成为永久性损害的重度肝炎。在不接受任何治疗的情况下,约15%-45%的感染者在感染后6个月内可自行清除病毒。其余55%-85%的人将发展为慢性丙肝。在慢性丙肝患者中,15%至30%的患者在20年内可能进展为肝硬化。

传播途径:

HCV是一种血源性传播的病毒。它通常是通过:
★经输血和血制品、单采血浆回输血细胞传播;
★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包括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共用剃须刀、共用牙刷、修足、文身和穿耳环孔等也是HCV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静脉药瘾共用注射器和不安全注射是目前,发感染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经性接触传播;
★HCV也可以通过母婴传播,但并不常见;
★丙肝不会通过母乳、食物、水或偶然的接触(如拥抱、接吻、与感染者共享食物或饮料)传播。

高危人群:

图片

早期诊断可以预防因感染而导致的健康问题,防止病毒的传播。WHO建议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HCV感染的高危人群包括:
★注射毒品的人;
★使用鼻内药物的人;
★母亲感染HCV后所生子女;
★性伴侣患有丙肝者;
★艾滋病患者;
★有纹身或穿孔者;
★接受感染的血液制品或未经严格消毒的侵入性医学操作的感染者。

丙肝的治疗:

图片

抗病毒治疗的目标是清除HCV,获得治愈,清除或减轻HCV相关肝损害和肝外表现,逆转肝纤维化,阻止进展为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肝衰竭或HCC,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预防HCV传播。   
丙型肝炎的治疗正在迅速改变。WHO指南中,索磷布韦/维帕他韦(SOF/VEL)、索非布韦/雷迪帕韦(SOF/LDV)和索磷布韦/维帕他韦/伏西瑞韦(SOF/VEL/VOX)的组丙型肝炎的治宁进制:合是常用治疗方案之一,治愈率达95%以上。与干扰素治疗相比,这些药物更只吃一片!打针有效、安。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治疗可治愈大多数丙肝患者,且疗程较短(通常为12周-24周)。

丙肝的预防:
初级预防WHO推荐的初级预防(部分):
手卫生:包括外科手术前的准备、洗手和手套的使用;
安全、适当的医疗注射;
安全处理锐器和废物;
对注射毒品者尽量减少伤害,包括无菌注射用品;
对患有乙肝、丙肝(以及艾滋、梅毒)的献血者进行筛选;
对卫生行业工作者进行培训;
提倡正确并坚持使用避孕套。
二级和三级预防
对于HCV感染者,WHO建议:
护理和治疗选择相关的教育和咨询;
接种甲肝、乙肝疫苗预防重叠感染、保护肝脏;
早期、恰当的采取医疗措施,包括适当的抗病毒治疗;
定期监测,对慢性肝病尽早诊断。

图片


图片


丁肝要在感染乙肝的基础上或与乙肝病毒同时感染才能感染。临床上可表现为HBV和HDV同时感染或重叠感染(先感染乙肝,后感染丁肝),传播途径与乙肝相似。   
丁肝的预防与乙肝相同,治疗包括一般保肝治疗、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治疗等与乙肝相同。

图片


传播途径:

图片

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目前随着对戊肝研究的不断深入,有的国家研究发现输血可能是受血者感染戊肝的途径之一。
戊肝的预防:

图片

戊肝疫苗是预防戊肝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戊肝疫苗已于2012年上市。   
戊肝的预防必须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用洁净的水源,防止“病从口入”。   
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肉类、海产品等应煮熟烧透再食用;   
饭前便后要洗手,食具、茶具及其他生活用具经常消毒;   
不与他人共用卫生用品;   
加氯消毒和煮沸饮用水均可使HEV灭活。

图片


血清HBVDNA是病毒复制的直接指标,检测目的在于了解疾病的传染性、估计疾病的预后、判断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以及监测是否发生耐药。   
检测HBVDNA可以直接了解体内病毒的含量,其数量越高,说明病毒复制越活跃,如果转阴,则说明病毒复制受到较好的控制。但应注意的是,由于检测技术的限制,各实验室都设定有最低检测值,也就是说,当HRAVDNA低于这一水平给检测不到了。  

图片

所以,当HBVDNA低于检测水平或者报告阴性时,并不等于体内彻底没有了病毒,只是说明病毒含量很低,低到现有的技术水平检测不到而已。还应注意的是,现在各个医院检测HBVDNA采用的都是聚合酶链法(PCR),这一检测技术要求非常高,不同的实验条件,检测结果会有一定差别,所以不要简单地把不同的检查结果进行相互比较。

图片


肝脏是人体最大、最主要的解毒器官,因而也是药物损伤的主要靶器官。临床上,药物性肝损伤屡见不鲜,应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药物性肝损伤占黄疸住院患者的2%~5%,占所谓“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10%(在老年肝病患者中,可达20%以上)。   
当前,应特别强调注意抗生素、抗结核药、中草药、植物性药及减肥、保健制剂引起的肝脏损伤。长期以来,我国老百姓中普遍存在中草药无害、自然植物无毒的错误观念。其实,人们对草药的认识很不足,片面地认可草药无毒,忽视其存在或潜在的毒性是非常危险的。   
到目前为止,至少有60余种中草药(如雷公藤、艾叶、蓖麻子、野百合、黄药子、合欢皮、番泻叶、薄荷、冬青叶、阿片、肉豆蔻、淫羊藿、补骨脂、土三七、何首乌等)被发现能引起肝脏损害。当然,中草药导致的肝损害大多与人身体特质有关,仅在少数患者中发生。   
用中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肝病患者尤应尽量避免使用已报道的可能损害肝脏的西药、中草药或其他植物药。

图片


在“喝酒问题上,老百姓中存在不少认识误区,比如,有些人认为喝白酒对肝脏伤害较重,喝啤酒或红酒对肝脏伤害较轻,因此对后两种酒不必限量,畅饮无妨;有些人听说喝红酒能预防心血管病,便把红酒当成了保健品”,可以放心喝酒。实际上,不论什么酒,只要总量多了,都会危害肝脏。   

图片

还有些误区是,有些人喜欢在喝酒之前先吃些解酒药或护肝药,以为这样就保护了肝脏,其实这很难预防酒精性肝病的发生。   
那么,多大的饮酒量算安全呢?对个体而言,这个数字差异很大。一般认为,每天摄入酒精40~50克,每周摄入酒精120~180克,持续5年以上,就有可能发生酒精性肝病。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在医院,每年都会遇到因一次大量饮酒而发生急性酒精性肝炎的病例,有几个特别严重的,最终因肝衰竭而亡。所谓“喝酒喝死人”,确有其事。

图片


通过广泛深入的健康促进教育,提升广大市民对于病毒性肝炎防控知识的了解。引导对30岁以上人群的正常健康检查,加做乙型肝炎五项和丙型肝炎抗体;加大对有乙型肝炎家族史的人群的筛查力度,做到应检尽检,从而提高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诊断率。努力实现2030年消除肝炎!
文章分类: 健康知识
分享到: